
打造陕商绿色基因 实现陕商成功转型
绿色,是陕西最悦目的颜色;青山绿水,是每一个陕西人的夙愿;绿色基因,是每一个陕西企业的涅槃之旅。
中国将绿色发展摆在了战略高度,绿色发展已成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十三五”规划建议均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陕西概莫能外。
绿色发展成为新经济方向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三五”开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绿色经济理念、绿色环境发展理念、绿色政治生态理念、绿色文化发展理念和绿色社会发展理念等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部署新安排。
中国经济最大机遇就是绿色发展。现在中国经济到了增长的换挡期,由过去的高速转为中高速,这种换挡本身也是适应绿色发展需要,为绿色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十三五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最大机遇就是绿色发展。抓住机遇,就能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点不仅对每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补短板刻不容缓,“新经济”要发展,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前提。陕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是经济下滑越要保持绿色发展定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集群。新理念、新发展既是新一轮机遇,也是新一轮竞赛,从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到陕南绿色循环;从坚持优煤、稳油、扩气到打造新能源、电力外送、煤炭深度转化;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7大产业到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变;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到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践行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的陕西企业为美丽中国增添着“陕西力量”。
将绿色基因植入企业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经济活动不仅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健康。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
为了给“黑色”GDP注入“绿色”动力,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放缓仍在持续的背景下,陕西省致力改变偏“重”的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企业发展,提高整个经济结构中绿色经济的比重,打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陕西已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企业必须推动绿色转型,适应“绿色”要求方能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企业必须尽可能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成本压力之下,必须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与商业流程进行“绿色”再造;同时,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更加要求企业提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产品与服务,否则在市场上将难以得到认同和生存。
在这场绿色革命的道路上,作为陕西企业的领军代表,三星、华为、延长石油、比亚迪、陕鼓、中车永济电机等大批企业,大力倡导从生产工艺、设备、污染物排放等各方面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挖潜降耗,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个性化、人性化、高质量的安全绿色环保新产品,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企业,确立了行业竞争优势。
向着“绿色”突围,根植绿色基因,激活创新因子。对于更多的陕西传统企业来说,“绿色化”已不再局限于花园式工厂的兴建,越来越多的陕西领军企业和行业有识之士,开始尝试从生产模式、技术升级、管理革新和产业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转变,甚至摸索出跨行业跨领域的绿色转型模式,并加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和举措,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从过度依赖能源化工粗放发展到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道路上,陕西的领军企业已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走出了一条条颇具样本意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清洁生产,推进社会绿色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旨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这就要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陕西绿色产业发展政策的推动之下,众多能源企业纷纷行动,努力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将初级煤炭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产品。
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的延长石油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是陕西大型国企延长石油集团投资275亿元建设的大型能源化工项目。该项目可以将煤、油、气等能源通过分解、合成等工序生产出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产品,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72亿元,年缴利税53亿元。同时通过综合环保措施可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建设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被列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清洁生产不仅是企业创造价值、实现盈利的有效手段,还是肩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这也正是延长石油集团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现在,清洁生产已经成为延长石油集团发展的一个推动力。通过清洁生产,尚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环境,推进了社会绿色的发展。
坚持绿色技术创新,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观念的转变是绿色转型成功的前提,绿色技术创新则是成功的核心所在。一方面是企业绿色发展的原动力,资源的低消耗和污染物的低排放离不开技术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绿色技术的产业应用潜力和市场空间很大,随着人类对工业生产环境影响的认识逐步加深,产业绿色转型的目标和任务也会不断调整。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要,坚持绿色技术创新。只有坚持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才可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陕鼓动力作为陕西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回顾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绿色技术创新为这个企业带来的生机。从生产到服务的转型、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陕鼓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前瞻性和敏感度,并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生产车间逐渐从原来的11个减少到2个,放弃了设备维修等12个非核心的业务环节,新增加11个新兴业务部门,提供专业高端服务和保障性服务。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曾表示,为了保持对绿色技术包容性的基础,陕鼓动力平均研发费用的投入已占到营业收入的9.3%。通过转型升级,如今的陕鼓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依托设备、体力、技能赚取利润,而未来将以品牌、知识、资本来赚取利润。
树立绿色经济理念,提升市场竞争力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在《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2008年10月,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响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并指出“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事实上,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的发展历程正好证实了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即树立绿色经济理念,依靠高品质的绿色产品占领市场。
走生态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大唐陕西发电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宏观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项目布局,微观层面通过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实现环保和效益的双赢。公司制定的“优化发展火电、大力推动热电、积极开发水电、适度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户县、灞桥、韩城、渭河等老厂所在的区位优势进行扩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公司先后投巨资在陕南汉江流域建成装机容量18万千瓦的喜河水电厂和27万千瓦的蜀河水电厂。2011年,总装机容量9.9万千瓦的定边风电厂张家山风场一、二期工程投产,公司风电装机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实现盈利。形成了“南水北风、关中火电”的良好产业格局。
通过加装原、净烟气风幕、提高液气比、调整流场布置、加装汇流环和管式除雾器等综合措施,大唐陕西发电公司让脱硫系统成为火电厂名副其实的“第四大主机”,彻底搬掉了脱硫这个影响电量和利润的“拦路虎”,实现了“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新的目标。
培育合作精神,打造绿色产业链
随着技术更新的日益加快,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时代。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建立互利共赢、诚信开放的合作关系,通过强强联合,构建战略联盟,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没有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和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链,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单独创造出有竞争力的绿色产品。
在陕西水泥窝子——铜川就有很好的例子,以多元化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谋求长远发展。利用废气余热发电,废物变宝,灰色水泥走出绿色发展创新之路。铜川声威建材公司积极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在三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上,分别配套建设了7500KW纯低温余热发电站,利用生产线废气余热发电。如果三条生产线正常工作,所发电能占到企业总用电量近40%,年节省用电支出8000余万元。同时利用设备筒体表面的余温给办公区和生产区供暖。截至2015年底,铜川6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中,6条生产线已完成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发电规模达4.5万千瓦,年发电3.24亿度,既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又实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
致力新兴产业,发掘新的增长极
在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陕西省还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吸引了一批世界级企业落户。其中总投资达75亿美元的三星高端闪存芯片项目,2014年5月投产以来已实现稳定量产,如今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并吸引一大批关联企业落户西安。
进入位于陕西西安的三星 (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厂区假山流水,绿树成荫,人工湖内鱼儿游来游去,很难与工厂的概念联系起来。这里却生产世界最先进技术的10纳米级NAND 闪存芯片(V-NAND)。西安项目是三星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生产的产品具有世界最高技术水平,将帮助西安逐渐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并将进一步跃升为世界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对三星半导体来说,引导社会未来发展的不仅仅是生产全球最先进的产品,同时也包括在环保方面打造世界最高水平的绿色经营系统(G-EHS)。在三星看来,保护地区环境和安全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原材料、零件购买、开发、制作,到物流、使用、废弃等环节,在整个产品诞生到废弃的全过程,三星都考虑到环保和安全问题。
深化互联网+,传统企业发展加速
互联网+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商业脉络,“互联网+应用”已经改造影响了多个行业。
作为陕西省主导通信运营商之一,及陕西两个一级宽带运营商之一,陕西联通全力推进“三网融合”、“互联网+”战略,斥巨资在西咸新区打造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等级最高、业务最全的信息产业基地和大数据处理中心——中国联通西安数据中心。该中心采用最先进的IDC设计理念和绿色节能技术于一体,与世界一流IDC保持同步,是国内运营商中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国际Up-time组织T3认证的数据中心。同时西安数据中心作为中国联通在全国布局的10个大型云数据中心之一,实现统一运营、统一调度管理,互为灾备,为陕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已吸引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乐视网以及迅雷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入驻。
成功运用互联网思维,才能实现华丽转型,陕西农村电子商务也不甘落后。数据显示,2015年1—8月,陕西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165亿元,同比增长61.71%,陕西农村电商走在了西北五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陕西农村电商发展大潮中,涌现出大批“新农人”代表,“土豆姐姐”冯小燕,其公司“涌泉居”通过微信卖土豆,仅向上海就卖掉6500万元;富平“柿饼哥”党晨飞,年销售柿饼300多吨,年销售额6000万元,带动了同村30多户加入柿饼电商大军……而陕西县域电子商务中的武功模式、照金模式等,则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根据地域经济特点探索出的“互联网+特产集市”、“互联网+精准扶贫”等模式,为农村脱贫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商成为陕西农村发展的新引擎,正引领着西部农村走向新型城镇化。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经济的视野中,没有传统产业,也没有夕阳产业,有的只是生生不息的创新和对旧模式的颠覆,败局日日发生,奇迹时时出现。抓住绿色经济机遇,打造绿色基因,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实现陕商成功转型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