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再创 品位陕商 经济发展与您同行!欢迎加入陕商会!
陕商讯:丝路通世界,光影耀长安。9月23日,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万丽酒店成功举办。受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鹏之邀,陕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齐亚平、秘书长汪涵参加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系列活动和本次论坛。本次活动由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指导,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主办,由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西部影谈、万夫观影承办。《当代电影》杂志社学术支持。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刚、电影处处长石香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王一川,《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兼任教授石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李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裴亚莉,资深电影制片人王彧,亚太电影促进会执委王垚,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昌博,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会长赵安、副会长兼秘书长段鹏等领导专家,与来自学术评论界、权威媒体、电影节策展、电影发行等相关领域专家、行业协会代表、高校影视专业师生等共同参加论坛。 本次论坛从中国电影产业现实语境出发,围绕“全球视域、人民性与新媒介”主题,聚焦“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于一带一路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观点与媒介:新媒体语境下的当代电影评论体系”“中国电影全球影响力:译介、发行、展映”“票房与口碑:评论如何引导和反哺市场”等议题,专家学者们通过主旨发言、嘉宾对谈等形式展开对话,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为积极、良性、繁荣的电影评论生态献计献策。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刚致辞表示,电影作为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文化艺术与传播载体,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电影评价体系的健全对推动电影创作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健康发展亟需电影评价体系的引导与矫正。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客观、全面的电影评价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实现中国电影从大国到强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饶曙光做主旨发言,阐述了四个方面内容:一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的历史维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重点;二中国电影评价体系应具有多重属性多重价值;三中国电影评价体系建设,要与知识体系建设和文明体系建设相结合。其中强调,在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调文明互鉴,只有在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当中才能真正完成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四舆情对中国电影评价体系建设影响的复杂性。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发表主旨演讲强调,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既不能只沿西方式现代电影美学的路径走,也不能转头回到中国古代艺术体系去,而是需要寻求这两方面相互汇通。作为中国现代艺术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艺术体系需要重新激活中国自己的艺术体系传统,我们应当考虑让中国传统“文心”元素同现代电影美学实现交融,让电影同其他艺术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等一道进行综合考量,由此形成一个融汇古今中外元素、艺术与文旅综合的立体式和联动式评价体系。 嘉宾对谈环节,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裴亚莉主持。中国电影学术、评论及创作领域6位嘉宾,就“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全球视域、中国性和电影性”等议题展开碰撞,对中国电影评价体系建设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当前,电影评价生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像《当代电影》这样的学术期刊,仍然是重要的影评力量;另一方面,大众影评愈加活跃,影响力不断增加。我们作为学术平台,希望提供的评论是更有深度、更有专业性,也更能经得起时间打磨的。在中国电影评论体系建构过程中,《当代电影》诚邀更多的学者、影评人、创作者发出各自的声音和观点,为中国电影评论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石川:说到评价体系,个人建议不要把它作为一个比赛的标准,要评出谁优谁劣的结果,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现象,作为理解时代、理解世界的一种参考。评价要充分尊重个性,在个性基础上要对社会性议题达成共识,这是建立评价体系最根本的目标。比如,食品必须安全,这是社会操守和底线问题,必须达成共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李镇:中国古代对于美的认知,从哲学的基础上,跟西方有根本的不同。在西方,人和世界对立产生的无法解决的痛苦产生艺术。在我国,讲究“和”,把对方也认作是主体,对方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要在和而不同、文明互鉴中,充分继承丝绸之路的精神,共同走向未来。资深电影制片人王彧:电影节应当是一个有个性的平台,不管是柏林,还是威尼斯,我一半时间都在飞。我觉得电影节需要有个性和态度,丝路电影节也应有自己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策展人、选片人、影评人王垚:建立自主评价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对中国电影的历史的重新梳理,还有要怎么样来看待世界电影的历史、全球电影的历史。 “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复苏,创作质量稳定提升,影片类型丰富多样,吸引广大观众走进影院,也引发大众充分点评、发表意见,形成话题。与此同时,评论营销化、新媒体评论主导影片口碑、平台线上数据制约排片、重大题材影片面临网络舆论争议却往往缺乏有力对策等现实问题也日益突出。”裴亚莉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业是继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新时代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构建论坛”之后,再次举办聚焦评价体系构建的主旨论坛的原因,将持续聚合电影评论界、理论界、创作界的各方力量,形成有利于中国电影创作实践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跨越凝聚智慧和力量。
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