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欣淼,男,汉族,陕西省澄城县人,1947年10月生。中共 郑欣淼 [1]党员,西北大学党政专修科毕业。1970年参加工作,1992年前在陕西工作,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
主要经历
1992年11月调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
1995年9月调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2002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2003年9月兼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
2008年11月不再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2010年6月,当选为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
1.《政策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
2.《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陕西人民 出版社 1990年
3.《社会主义文化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5年
4.《鲁迅与宗教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5.《雪泥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6.《陟高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
1.《最重要的是转换思路——上海博物馆的启示》,《中国文物报》 2000年1月12日,《中国文化报》 2000年1月19日
2.《全社会参与:建立文物保护新体制的重要课题——从河南省的调查谈起》,《中国文物报》 2000年2月16日
3.《建立全社会参与为重要内容的文物保护新体制》,《求是》 2000年第23期
4.《古代文化的独特视角——我看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人民日报》 2000年3月1日,《中国文物报》 2000年 3月19日
5.《盈耳笙歌期大雅》, 《中华文学选刊》 2000年第6期
6.《文物与旅游业关系初探》, 《中国文物报》 2000年8月20日
7.《论文物资源在旅游业中的特点及开发、保护问题》,《东南文化》 2001年第5期
8.《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工作的几个问题》,《文物工作》 2001年第2期
9.《立法:保护民族文物与文化》, 《中国民族》 2001年第5期
10.《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谈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光明日报》 2001年3月21日
11.《保护世界遗产必须强化“公约”意识》,《中国文物报》 2001年11日2日,《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 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西部文物保护要解决观念问题》, 载《穿越千年》国家文物局编 学苑出版社 2001年
论文及研究报告
1.《最重要的是转换思路——上海博物馆的启示》,《中国文物报》 2000年1月12日,《中国文化报》 2000年1月19日
2.《全社会参与:建立文物保护新体制的重要课题——从河南省的调查谈起》,《中国文物报》 2000年2月16日
3.《建立全社会参与为重要内容的文物保护新体制》,《求是》 2000年第23期
4.《古代文化的独特视角——我看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人民日报》 2000年3月1日,《中国文物报》 2000年3月19日
5.《盈耳笙歌期大雅》,《中华文学选刊》 2000 年第6期
6.《文物与旅游业关系初探》,《中国文物报》 2000年8月20日
7.《论文物资源在旅游业中的特点及开发、保护问题》,《东南文化》 2001年第5期
8.《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工作的几个问题》,《文物工作》 2001年第2期
9.《立法:保护民族文物与文化》, 《中国民族》 2001年第5期
10.《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谈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光明日报》 2001年3月21日
11.《保护世界遗产必须强化“公约”意识》,《中国文物报》 2001年11日2日,《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 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西部文物保护要解决观念问题》,载《穿越千年》国家文物局编 学苑出版社 2001年
13.《论加强新世纪文博信息化建设》,载《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编 文物出版社 2002年
14.《思古幽情——以色列的考古事业》,《文物天地》 2002年第10期
15.《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文艺报》 2002年11月3日
16.《故宫虽分两地 国宝全民族所有——中国时报系总经理黄肇松与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的对谈》,《中国时报》(台湾) 2003年1月8日
17.《故宫的价值与故宫博物院的内涵》,《中国文物报》 2003年5月9日,《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年第4期
18.《从“国宝”展看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访谈录》,《书法》 2003年第5期
19.《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访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人民日报》 2003年4月25日
20.《关于故宫与故宫博物院》, 2003年10月22日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讲演,载《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3》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1.《论“出师颂”的历史背景》,《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年第6期
22.《紫禁城与故宫学》, 2004年4月10日在紫禁城文化系列讲座第10期的讲演,载《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年第5期
23.《郑振铎与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报》 2004年4月30日
24.《21世纪城市文化融合的三个问题》,第二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的讲演(法国·巴黎,2004年6月25日)
25.《母亲的花儿与母体艺术的保护》,《人民日报》 2004年7月18日
26.《儒生本质 释道情怀——饶宗颐教授〈布袋和尚〉及〈青城山水〉二画赏析》,[香港]《文汇报》 2004年10月9日
27.《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初探》,载《省部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学员论文集》第三辑, 2004年10月
28.《关于故宫博物院彻底清理文物藏品的研究报告》,《文物工作》 2005年第1期
29.《故宫学述略》,《故宫学刊》2004年总第1辑
30.《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文物藏品比较》,《光明日报》 2005年1月14日
31.《摄影世界的人类视角》,《紫禁城》 2005年第1期,《中国摄影报》 2005年2月18日
32.《故宫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日报》 2005年2月25日,《新华文摘》 2005年第1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年6月14日
33.《厥功甚伟 其德永馨——纪念马衡先生逝世50周年》,《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 2005年第14期
34.《故宫在北京,故宫学在世界》,《中华读书报》 2005年8月17日,《深圳特区报》 2005年8月22日
35.《故宫宝藏:80载学术研究与文化整理》,《光明日报》2005年8月30日
36.《故宫的研究要树立开放的心态》,《中国文物报》 2005年10月5日
37.《当代文艺理论的反思与探索》,《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13日,《中国文化报》 2005年9月1日
38.《沈从文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人二题)》,《故宫学刊》2005年总第2辑
39.《故宫八十年与中国现当代文化》,《文汇报》 2005年10月16日
40.《故宫博物院八十年》,《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年第6期
41.《开放型思维与21世纪的故宫博物院》,《书画经典》序
42.《清史研究与故宫学》,在故宫博物院80华诞纪念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
43.《论博物馆的科学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在南通博物苑成立100周年学术论坛上的讲演
44.《故宫与故宫学》,2006年4月8日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45.《旧体诗:从复苏到复兴》,《中国文化报》2006年6月22日
46.《永远的故宫 永远的保护》,《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
47.《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艺报》 2006年8月1日
48.《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问题》,《中国文化报》2006年8月19日
49.《故宫对于我们的意义》,《解放日报》2006年9月18日
50.《以温情与敬意厚待民族文化》,《解放日报》2006年9月22日,在《解放日报》第六届“文化讲坛”的讲演
51.《鲁迅是一种力量》,《解放日报》2006年10月20日
52.《故宫藏传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在“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第三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演
53.《故宫、故宫文化与故宫学》,2006年12月14日在“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
郑欣淼 主政故宫
郑欣淼和故宫有种冥冥中的缘分。他相信,自己阴错阳差走进故宫并非巧合,而是命运的安排,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1966年底,毛主席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时,还不到20岁的郑欣淼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时故宫并不开门,他只是登上景山,看到了一个模糊的故宫的影子。又过了整整20年,已近不惑之年的郑欣淼再次来到北京,参加一次有关鲁迅的国际学术会议。
这一次他真正走进了宏伟博大的故宫,激动之余,还请人帮自己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命运有一天会和这雄伟的宫殿联系在一起。
郑欣淼28岁离开家乡澄城县,30岁离开渭南地区,44岁离开陕西,可以说前半生是在陕西这个文物大省度过的,而他又一直从事着和文化、文物有关的工作,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虽悄无声息,但却浸入骨髓。后来在担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期间,他更是几乎走遍全国的文物古迹,无意中为最终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做了铺垫。
2002年10月10日,郑欣淼正式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这一天,恰好是故宫博物院成立77周年纪念日。
上任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曾和他有过一次郑重谈话,中心话题自然是故宫。当时李岚清特别指出,郑欣淼到故宫后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主持故宫大修。上任后不到一个月,历经600年风雨的故宫开始了它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整体大修。这是一次真正的大修,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之后,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计划从2002年一直延续到2020年,长达19年,总投资约19亿元。
故宫开始建设于1406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那时叫紫禁城,现在仍有8000多间殿宇,在漫长的491年间,曾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25年,紫禁城完成它的历史角色转换,由昔日皇宫变身为故宫博物院。这座历经风雨的恢宏建筑群承载着明清500余年的历史,蕴涵着中华5000年文明的演变历程。它作为世界遗产受到世人广泛关注,作为国内博物馆的“龙头”,更是从整体上反映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正因为此,故宫大修能不能顺利进行,意义非同一般。
万事开头难。郑欣淼的压力在于如何计划和统筹这次历时近20年的大修工程——维修方案怎样制定,招标工作如何进行,组织机构如何设定,分阶段任务如何计划分配等等,千头万绪,皆需兼顾。
由于是故宫成立以来的首次大修,郑欣淼还面临另外一个困境,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标准可遵循。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到,修复工作和新建工程其实有很大不同,包括工程造价、审核机制都有区别。新建一处建筑,即便工程再繁复浩大,造价也都是看得见,可预见的;而古建修复则不一样,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你当初所预测的古建损毁程度在修复过程中是否真的如你所料。比如故宫太和殿西庑殿堂在维修过程中,工程建设人员发现一根梁坏了,必须制订方案进行修补,需要增补开支几十万元,而此前已制订好的修复计划中并没有列此项。因此,原有的修复方案和计划开支都需要重新调整。凡此种种,这就是古建修缮的繁复之处——复杂就复杂在修复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只要有一点点估计不足,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郑欣淼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生涯就在故宫大修的这些千丝万缕的待解难题面前开始了。
万事皆需有章可循。上任后郑欣淼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专业人员合作,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这是一份很细的规划,大到文物的整体保护、分类规划、分期修复任务、招标程序,小到基础设施建设、照明问题、库房辅助等等都在规划之内。它的总原则是——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文物的原状。
大的框架确定后,故宫大修很快进入施工阶段。大修工程采取分阶段修复的方式进行,基本是6年为一个阶段。开工的前提是先勘测,勘测后依据古建的损毁程度写出修复报告,报北京市和国家两级文物局审批通过后,方正式开工。令郑欣淼感到欣慰的是,尽管程序繁琐,工程浩大,管理难度超强,但到目前为止修复工程整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