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国信软件园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传统伦理的“仁义礼智信”,别的不敢说,但“信”,一定能达到。
●公司成立之时,我就对员工说,要将一次的信任,转化为永久的信任。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但是信誉不变。
● 新一代陕北商人,文化更高,知识更广,关怀更深,理念更新。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因为他们不在乎上帝!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精神。因为他们不关心安拉!
菩萨?不过是要命的时候,说说而已的一句话。
中国人并不会用假想的谁来束缚自己,而更愿意将信仰与精神结于一种更加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并将其视为责任来承担。而这样的责任感是被情结所驱动的。
情结?矫情+文艺范儿+诗人?
不,我说的是一个商人,一个陕北商人,一个有情结的陕北商人!
.jpg)
文化起家的陕北商人
说到商人,一般是会被排除在文化之外的;说到陕北商人,更是会被排除在文化之外的之外。通常人们给陕北商人贴标签,不是煤老板就是油老板,要么就是煤、油起家的老板。买得起豪车,购得起豪宅,声音大,脾气大。
“我是搞文化产业起家的!”
在西安市曲江的一个高档文化会所,装饰得古香古色,临窗的位置,俯瞰大唐芙蓉园,视野极好,一杯清茶,一盘水果,在清香与香甜交织的干净的味道中,魏玺华抿了一口茶,身体微微前倾,神情温和,声音很低,谦虚地介绍着自己。
和标签式的陕北商人相比,他不大一样。
1970年,魏玺华出生在陕西府谷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姊妹三人,他是老二。在那个时候,家里三个孩子不算多,但依然生活困难。可魏玺华的母亲,始终鼓励孩子们好好上学。这个勤劳善良的老太太一辈子不识字,却非常喜欢有文化的人。一次,她去医疗站抓药,因为不认识大夫龙飞凤舞的药方,急得满头大汗,还是一个路过的老师,帮忙认字才抓了药。从那以后,魏玺华的母亲天天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每天放学回来不论家里多忙,也要先写完作业。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难得的。虽然成绩优秀,可高中毕业还是没能圆大学梦,魏玺华始终遗憾。
当时参加了榆林地区文化招生考试,并顺利通过。所学的专业是与现在毫不相干的电视摄像。在当时榆林一个教育电视台电教馆学了两年半,边工作边学习。那时,扛个摄像机是很威风很风光的事情,魏玺华笑笑说。在地区文化局工作了三年半,摄录采编播,除了播音不行,无论是写文字稿件,前期摄像,后期制作,还是配音、配乐、字幕,他都做得有声有色。1995年他创办了榆林电视新闻制作中心,承制了《望平黄河路》、《高原之光》等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望平黄河路》是一部获得省上大奖的系列电视专题片,背景是居住在黄河岸边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黄河岸边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但是老百姓生活很贫穷,因为没钱修路,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到了雨季,蔬菜瓜果就只能烂在地里。后来,榆林地区政府领导决心要改变黄河沿岸老百姓的生活,沿黄河开辟一条公路。片子出来后,反响很好,从这以后,魏玺华的电视制作一发不可收拾。又相继拍摄了一百多集榆林地区名优特农副产品巡礼的电视专题片,用于各种农业产品博览会和招商引资。魏玺华说,年轻的时候干劲儿特别大,一个片子播5、6分钟,我一天能写5、6个片子,坐下来就纹丝不动,除了吃饭和上厕所。
放到现在,就撑不住了,呵呵!
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成立一家规模的文化影视公司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事情并没有顺理便成章地走下去。2000年,国家明令禁止实体和其挂靠的党政机关脱离,到了2001年魏玺华的电视新闻制作中心就彻底不再挂靠。虽然,后来不再以电视制作为主业,但始终难以割舍他内心的那种文化情结。2001年魏玺华成立榆林市天信广告公司,多次参与并承担大型活动的宣传策划。这家广告公司主要由合伙人经营,他本人没有那么多精力参与。谈到关于电视节目的制作,魏玺华仍然有很多自己的思路。比如关于地方电视台的改革与创新,他分析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的解决办法。对于一些反映陕西、陕北商人题材的影视剧拍摄,他也很感兴趣,并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一定参与。
致力于科技创新的陕北商人
魏玺华现在有三家公司,所有的公司名称里都有一个“信”字。他说,中国传统伦理的“仁义礼智信”,别的不敢说,但“信”,一定能达到。“我的天信广告公司,就是‘以信为本,天长地久’的意思。无论与客户,还是朋友,都要‘信’字当头。国信,意思是信任有如国之根本。还有一个天信生态绿化公司。从始至终,‘信’字都没有变!公司成立之时,我就对员工说,要将一次的信任,转化为永久的信任”。因为,在他看来,第一笔生意的成功,往往能够树立一个企业的品格和形象,它会为你带来更多的生意,无形当中减少了未来的营销成本。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但是信誉不变。一直以来,成为魏玺华所看重的经营理念。虽然,天信广告公司目前仍然拥有很多的回头客,不需要出门推销。但是,随着分这块蛋糕的人越来越多,利润空间逐渐缩小,魏玺华决定转型。因为,经常和发改委打交道,获得了很多信息。他意识到,被称为“中国科威特”的榆林正在成为一个巨大财富的聚集区,它的发展不可限量。所以,“在榆林经济开发区成立之时,我就报了第一个科技产业项目。”魏玺华2006年投资2.5亿元建设位于榆林市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榆林国信软件园。自主开发建设榆林市设施完备、交通便捷的区域性软件研发核心区。产业园以围绕产业聚集企业、搭建平台、提供综合服务为宗旨,以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为基础,形成集能化软件产品研发、科技企业孵化、中小企业服务、科技培训、电子科技城、软件检测、专家服务、物流配送等八大中心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
由于种种原因项目被搁浅,一方面是政府的一些落实没到位,另一方面北京的产品没有跟上,再加上产业园区此时已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批下来后,就把原先软件园的教学科研综合用地改为商业和住宅用地。为了和国家政策相配套,魏玺华又得与各方协商,希望能够将过去的产业项目就地转化为地产开发项目。住宅是一小部分,其它搞商业地产。专门建一栋写字楼,围绕过去产业里的科技培训孵化中心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继续做下去。再建立一个大学生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把毕业两三年的大学生引进来,让他们创业。希望能够把榆林周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吸引过来,参与榆林经济发展。“这个创业基地配备统一的财务管理、工商税务等方面的服务,包括办公电脑和车辆使用,都不用你来承担,只要你有产品、有人才、有市场,启动资金我们来拿。”他说,现在他们有专项资金用于风险投资。
魏玺华说,榆林这两年的发展虽然快,但是科技含量特别低,榆林整体都面临着转型、创新和升级。要由过去单纯的卖资源转变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来驱动促进城市发展。榆林现在对于传统的化工企业进榆林的门槛已经提高,增加了科技附加值。这个产业园可以从服务方面入手,比如定期举行论坛,请知名专家对企业进行培训、诊断,这也是我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我本身不是搞技术的,只能从服务上想办法。“实际上,榆林有很多从外面回来的大学生很有思路,政府也有很多建设投资资金,如果不能把这两种优质资源有效结合,那不是白白浪费掉了吗?”
选择“美丽”事业的陕北商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2012最温暖人心的词汇。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破坏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
榆林经济开发区,现在的国家级高新区,几乎是在荒漠上崛起的一座新城。随着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程度加深,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政府也更加重视对荒漠化的治理。
魏玺华看着一天天飞速发展的榆林高新区,他知道,城市的发展越快,搞绿化是顺理成章的事。随后便成立了天信生态绿化公司。他说,目前公司做得很稳定,而且做得都是优质工程,在榆林高新区有很多样板工程。有一天,他和员工们在高新区散步,看着满眼的绿树红花,感慨地说:“哪天我作古了,我的生命还在延续着!”成立以后的天信生态绿化公司,每年保持着两三千万的业务量,“2013年可能会更多”他说。
乐于助人的陕北商人
“计划成立助学基金会,是我的第二大梦想。”其实,魏玺华赞助寒门子弟学费,已经四年了。基金会还处在筹备阶段。说起成立基金会,魏玺华称这跟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高中毕业后,他又参加了一次高考,预考的分数线已经超过了提档线,却没有被录取,现在想起来,仍然十分遗憾。于是,1992年11月21日,他记得很清楚。那天,他夹着一个只装着一卷铺盖的蛇皮袋子,坐了7个小时班车,一路颠簸,满面灰尘,从老家府谷来到榆林。“农村出来的孩子真的是不容易!”现在,魏玺华赞助了37名大学生,却从来没有进行过报道。今年,他和一些领导商讨之后,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一个慈善助学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寒门弟子。目前的这37名大学生,每人一万元的学费资助。这一万元分4次支付,第一年3000元,第二年2000元,第三年2000元,第四年3000元。捐助对象首先是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推荐。其次,要对这四年学习进行摸底。包括学校对你的评价,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安心学习。赞助学费是为了你能安心学习,不是为了让你混日子。“在农村,为什么我的同龄人中有很多人上到初中就辍学了?还是因为家里太困难,一是拿不出学费,再就是家里需要劳动力。”魏玺华深有感触,除了姐姐自己不想读书,他和弟弟都念到高中、中专,母亲鼓励他们说,能念到什么时候就供到什么时候。两个念书的孩子,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经济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当然,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以前的学费国家负责,考上大学后,国家也会为贫困生赞助一部分学费,但是其余部分还要自己承担。剩下的这部分学费,对于一些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困难的人来说,考虑到费用昂贵,就不再供孩子上大学。“那么,我来给你承担这部分学费,如果还能继续深造的,硕士和博士学费我全部承担,解除你的后顾之忧。”他说。
《陕商》采访过很多陕北商人,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报道,来刷新人们对于陕北商人的认识。新一代的陕北商人,不再是挖煤、挖油,把全球的奢侈品当做白菜一样来消费的暴发户。新一代陕北商人,文化更高,知识更广,关怀更深,理念更新。他们兢兢业业做企业,实实在在去生活,积极主动做慈善。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优秀的陕北企业家走进“百家商坛”,谈过去,谈未来。
陕北商人的财富之路还没有走完,还有大开新局面之势。
其实,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